基于视觉识别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智能捡球系统
曹洁; 马飞; 耿振节; 贵向泉; 李立; 牛丽波; 吴迪; 叶源潮; 张红; 李宇
2015-04-01
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公开日期2015-04-01
授权国家中国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摘要基于视觉识别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智能捡球系统,采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第一红外传感器(1-8)、第二红外传感器(1-21)、第三红外传感器(1-22)、第四红外传感器(1-9)为4个固定位置的传感器,可检测智能捡球装置(1)顶角的障碍物,第五舵机(1-10)控制的第五红外传感器(1-11)、第六舵机(1-17)控制的第六红外传感器(1-18)、第七舵机(1-19)控制的第七红外传感器(1-20)组成3组可成角度摆动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送至控制系统,经控制系统处理后检测前方、左方和右方的障碍物,实现避障功能;红外计数传感器(1-5)将采集到的球体数量信息发送至控制系统处理,实现计数功能。
申请日期2013-07-15
优先权日2013-07-15
预估到期日2033-07-15
语种中文
专利状态未缴年费;一案双申
申请号CN201310294170.0
公开(公告)号CN103341255B
IPC 分类号A63B47/02 ; B25J11/00 ; B25J13/08
专利代理人董斌
代理机构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权利要求1.基于视觉识别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智能捡球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由整体机械结构、图像采集系统、避障系统、动力系统、捡球计数系统、控制系统、外包板组成;整体机械结构包括底层机械结构(1-46)、顶层机械结构(1-47);底层机械结构(1-46)用于安装图像采集系统、壁障系统、动力系统、捡球计数系统;顶层机械结构(1-47)用于安装控制系统; 底层机械结构(1-46)由第一横梁(1-48)、第二横梁(1-49)、第一侧梁(1-54)、第二侧梁(1-55)组成,第一侧梁(1-54)与第二侧梁(1-55)平行,第一横梁(1-48)与第二横梁(1-49)均垂直于第一侧梁(1-54)和第二侧梁(1-55),且第一横梁(1-48)位于第一侧梁(1-54)与第二侧梁(1-55)所组成平面的上方,第二横梁(1-49) 位于第一侧梁(1-54)与第二侧梁(1-55)所组成平面的下方;顶层机械机构(1-47)由第一立柱(1-58)、第二立柱(1-59)、第三立柱(1-60)、第四立柱(1-61)、第五立柱(1-62)、第六立柱(1-63)、第七立柱(1-64)、第八立柱(1-65)、第三横梁(1-50)、第四横梁(1-51)、第五横梁(1-52)、第六横梁(1-53)、第三侧梁(1-56)、第四侧梁(1-57)、顶层隔离板(1-72)组成,其中,第一立柱(1-58)、第二立柱(1-59)、第三立柱(1-60)、第四立柱(1-61)与底层机械结构(1-46)垂直;第三横梁(1-50)、第四横梁(1-51)、第三侧梁(1-56)、第四侧梁(1-57)、顶层隔离板(1-72)组成平面矩形框架;第五立柱(1-62)、第六立柱(1-63)、第七立柱(1-64)、第八立柱(1-65)垂直于平面矩形框架,第五横梁(1-52)安装于第五立柱(1-62)、第七立柱(1-64)之间,第六横梁(1-53)安装于第六立柱(1-63)、第八立柱(1-65)之间; 图像采集系统包括摄像头(1-42)、第八舵机(1-27)、支架(1-73),其中:支架(1-73)固定于底层机械结构(1-46)中第一横梁(1-48)的中部,第八舵机(1-27)安装于支架(1-73)的顶部,摄像头(1-42)与第八舵机(1-27)固定;第八舵机(1-27)通过控制自身在支架(1-73)中的转动,带动摄像头(1-42)成角度摆动来采集图像信息; 避障系统包括第一红外传感器(1-8)、第二红外传感器(1-21)、第三红外传感器(1-22)、第四红外传感器(1-9)、第五红外传感器(1-11)、第六红外传感器(1-18)、第七红外传感器(1-20)、第五舵机(1-10)、第六舵机(1-17)、第七舵机(1-19),其中:第一红外传感器(1-8)、第四红外传感器(1-9)分别与第一横梁(1-48)成45度角固定于第一横梁(1-48)的两端,第二红外传感器(1-21)、第三红外传感器(1-22)分别与第二横梁(1-49)成45度角固定于第二横梁(1-49)的两端;第五舵机(1-10)控制第五红外传感器(1-11)且安装于第二侧梁(1-55)的中部,第六舵机(1-17)控制第六红外传感器(1-18)且安装于第一侧梁(1-54)的中部,第七舵机(1-19)控制第七红外传感器(1-20)且安装于第一横梁(1-48)的中部,此3组能成角度摆动的传感器可检测智能捡球系统的前方、左方和右方的障碍物; 动力系统包括第一舵机(1-25)、第二舵机(1-30)、第三舵机(1-29)、第四舵机(1-26)、第一全向轮(1-15)、第二全向轮(1-23)、第三全向轮(1-24)、第四全向轮(1-16),其中:第一舵机(1-25)控制第一全向轮(1-15)、第二舵机(1-30)控制第二全向轮(1-23)且第一舵机(1-25)、第二舵机(1-30)安装于第一侧梁(1-54)两端;第三舵机(1-29)控制第三全向轮(1-24)、第四舵机(1-26)控制第四全向轮(1-16)且第三舵机(1-29)、第四舵机(1-26)安装于第二侧梁(1-55)两端;第一全向轮(1-15)、第二全向轮(1-23)、第三全向轮(1-24)、第四全向轮(1-16)与智能捡球装置(1)对称面的夹角均为60度; 捡球计数系统包括第一护球板(1-39)、第二护球板(1-40)、捡球叶轮(1-13)、第九舵机(1-28)、挡球板(1-12)、阻球板(1-4)、红外计数传感器(1-5)、储球盒(1-7),其中:挡球板(1-12)固定于底层机械结构(1-46)底部;第九舵机(1-28)控制捡球叶轮(1-13),且第九舵机(1-28)固定于第一侧梁(1-54)前部,捡球叶轮(1-13)安装于第一侧梁(1-54)与第二侧梁(1-55)之间;储球盒(1-7)放于挡球板(1-12)之上,可在第一侧梁(1-54)与第二侧梁(1-55)之间滑动;红外计数传感器(1-5)固定于底层机械结构(1-46)的第一侧梁(1-54),且在第九舵机(1-28)与第六舵机(1-17)之间,便于检测经捡球叶轮(1-13)卷起的球体(1-14);第一护球板(1-39)与第二护球板(1-40)保证球体(1-14)顺利与捡球叶轮(1-13)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视觉识别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智能捡球系统,其特征在于控制系统由动作控制中心(1-1)、计数控制中心(1-2)组成,且动作控制中心(1-1)与计数控制中心(1-2)均安装于顶层机械结构(1-47)中的顶层隔离板(1-72)之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视觉识别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智能捡球系统,其特征在于外包板包括第一外包板(1-66)、第二外包板(1-67)、第三外包板(1-68)、第四外包板(1-69)、第五外包板(1-70)、顶盖(1-71)、左侧门(1-43)、右侧门(1-44)、后门(1-45),其中:第二外包板(1-67)、第三外包板(1-68)、第四外包板(1-69)、第五外包板(1-70)、顶盖(1-71)将顶层机械结构(1-47)的顶部封闭,第一外包板(1-66)、左侧门(1-43)、右侧门(1-44)、后门(1-45)将顶层机械结构(1-47)与底层机械结构(1-46)的连接处封闭。
引用专利CN102908763A;CN103264395A;CN202446752U;CN203355229U;US20100250024A1
被引用专利数量0
简单法律状态失效
文献类型专利
条目标识符https://ir.lut.edu.cn/handle/2XXMBERH/109660
专题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曹洁,马飞,耿振节,等. 基于视觉识别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智能捡球系统[P]. 2015-04-01.
条目包含的文件 下载所有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CN103341255B.PDF(2662KB)专利 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下载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曹洁]的文章
[马飞]的文章
[耿振节]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曹洁]的文章
[马飞]的文章
[耿振节]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曹洁]的文章
[马飞]的文章
[耿振节]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CN103341255B.PDF
格式: Adobe PDF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