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
王克振
2015-12-30
专利权人山西奥通光热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期2015-12-30
授权国家中国
专利类型授权发明
摘要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它包括房屋主体,所述房屋主体包括地基、围墙、门和窗户,还包括太阳能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所述太阳能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包括太阳能地面集热器、太阳能外墙集热器和太阳能屋顶集热器,还包括太阳能热气流发电装置、太阳能供暖装置、太阳能通风装置和太阳能热气流热水装置。该系统具有高效利用太阳能的特点,可以利用太阳能热气流加热生活热水、通风纳凉、发电和供暖的功能,该系统将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与建筑物一体化设计,该系统具有成本低、安全可靠、稳定性好、全年综合高效利用太阳能的特点,可以解决北方地区单体建筑的生活热水供应、冬季供暖、夏季发电和通风纳凉的问题。
申请日期2014-03-12
优先权日2014-03-12
预估到期日2034-03-12
语种中文
专利状态授权;一案双申;权利转移
申请号CN201410088460.4
公开(公告)号CN103835447B
IPC 分类号E04D13/18 ; E04D13/17 ; E04D13/16 ; H02S10/12 ; H02S10/30 ; F03G6/06 ; F24J2/26 ; F24J2/30 ; F24J2/34 ; F24S10/30 ; F24S10/75
专利代理人董斌
代理机构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CPC分类号Y02B10/10 ; Y02B10/20 ; Y02B10/30 ; Y02E10/44 ; Y02E10/46 ; Y02E10/50
权利要求1.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它包括房屋主体,所述房屋主体包括地基、围墙(35)、门(15)和窗户(10),还包括太阳能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其特征是:在朝阳的围墙(35)上安装有窗户(10),在围墙(35)上需要人通行的地方设有门(15),在所有围墙(35)外均铺设有第一保温层(36),在朝阳的围墙(35)的第一保温层(36)外设有太阳能第三光热转换层(49),在太阳能第三光热转换层(49)外安装有第二透光层(51),第二透光层(51)与第一保温层(36)周边用密封材料密封,朝阳围墙的第一保温层(36)、第三光热转换层(49)和第二透光层(51)组成太阳能外墙集热器;在房屋围墙(35)顶部设有屋顶支架(32),在屋顶支架(32)上固定有第二保温层(52),在第二保温层(52)上边是第一光热转换层(19),第一光热转换层(19)由支架(53)支撑,与第二保温层(52)保持一定间距,在第一光热转换层(19)上边是第一透光层(20),第一透光层(20)与第一光热转换层(19)之间也有一定间距,第二保温层(52)与第一透光层(20)周边用封边密封,在第二保温层(52)与第一透光层(20)之间、第一光热转换层(19)上下形成屋顶通风道(54),屋顶支架(32)、第二保温层(52)、第一光热转换层(19)、第一透光层(20)、屋顶通风道(54)组成太阳能屋顶集热器;所述太阳能外墙集热器和太阳能屋顶集热器通过通风口相联通;太阳能屋顶集热器后端设有太阳能热气流第一汇流槽(21),在汇流槽顶端安装有太阳能烟囱(24),太阳能烟囱(24)底部与第一汇流槽(21)顶端通过喇叭状聚风管(26)联接在一起,在喇叭状聚风管(26)顶部安装有第一风力涡轮机(25),第一风力涡轮机(25)通过联接轴(28)与固定在墙体上的第一发电机(31)相联接,第一汇流槽(21)、太阳能烟囱(24)、聚风管(26)、第一风力涡轮机(25)和第一发电机(31)组成太阳能热气流发电装置;在背阳的围墙(35)为夹层围墙,围墙(35)内侧设有进风风道(38),进风风道(38)顶端与太阳能屋顶通风道(54)联通,进风风道(38)下端与地下储热体(11))联通,在联接处设有第二通风口(39),进风风道(38)中间设有与室内相联通的第一通风口(37),在第一通风口(37)上设有第一阀门或塞子(57),在进风风道(38)上档风板(63)和下档风板(64)联接处安装有风机(33),风机(33)下面设有第二阀门(56),在朝阳的围墙(35)下部设有第三通风口(43),第三通风口(43)处设第三阀门或塞子(59),第三通风口(43)联通地下储热体(11)与太阳能外墙集热器,在朝阳的围墙(35)上开设有与室内相联通的下通气孔(16)与上通气孔(17),屋内地面水泥层(41)以下与围墙(35)中间是地下储热体(11),地下储热体(11)内是固定形状的储热材料,在定形储热材料下面是地面保温层(40),地面保温层(40)下面是房屋地基,地下储热体(11)通过第二通风口(39)和第三通风口(43)直接与进风风道(38)和太阳能墙体集热热器相联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其特征是:在太阳能屋顶集热器内部设有太阳能热气流热水器,太阳能热气流热水器安装在太阳能屋顶集热器中间顶部位置,所述太阳能热气流热水器设有U型盘管(1),在U型盘管(1)上套有导热翅片(2),导热翅片(2)呈竖向平行排列,在斜坡式太阳能屋顶、建筑内吊顶与围墙(35)组成的三角形空间内安装有水箱(7),在水箱(7)内设有换热器(6),U型盘管(1)两端分别与换热器(6)通过循环管路(5)相联接,在一个联接管路中串联有管道泵(3)和膨胀罐(4),在水箱(7)下端设有冷水进水口(8),在水箱(7)上端设有热水出水口(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其特征是:进风风道(38)为单通道式,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或圆形的管道状,在进风口(65)下方设计有第二汇流槽(66),在第二汇流槽(66)中间设有通风孔,在通风孔下方设计有竖向进风风道(70),竖向进风风道(70)将第二汇流槽(66)和地下储热体(11)联在一起,在竖向进风风道(70)在上端安装有风机(33),在风机(33)下方安装有第二阀门(56),在第二阀门(56)的下方开设有与室内相联通的第三通风孔(67),在第三通风孔(67)处设计有第四阀门(68),第三通风孔(67)和第四阀门(68)有1个,或有2~3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其特征是:进风风道(38)为多通道式,截面形状为长方形或圆形的管道状,在进风口(65)下方设计有第二汇流槽(66),在第二汇流槽(66)中间设有通风孔,竖向进风风道(70)通过分流槽(69)将第二汇流槽(66)和地下储热体(11)联在一起,在第二汇流槽(66)与分流槽(69)的联接通道上安装有风机(33),在风机(33)下方设有第二阀门(56),在第二阀门(56)下方设计有分流槽(69),分流槽(69)下联接有2~6个下进风风道(70),在每个进风风道(70)下方均设计有第四通风孔(71),在每个第四通风孔(71)处设计有第五阀门(72),在每个下进风风道(70)上第四通风孔(71)和第五阀门(72)有1个,或有2~3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其特征是:在地下储热体(11)上面的地面水泥层(41)上铺设有地毯(42)或毛毡两种材料之一,地毯(42)或毛毡能根据供暖功率大小的需要卷曲和展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其特征是:太阳能外墙集热器中间靠下位置的第二透光层(51)和第三光热转换层(49)为向外突出的形状,在外突的第二光热转换层(46)下设有平行的第三保温层(45),在倾斜的透光层与室外地平面之间设有第二通风孔(4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其特征是:在太阳能外墙集热器外墙通风道(50)内、两窗户(10)中间靠下位置安装第二风力涡轮机(48),第二风力涡轮机(48)与第二发电机(47)相联接,所述第二风力涡轮机(48)与第二发电机(47)或者垂直安装,或者水平安装,在每间房朝阳墙体外的风力涡轮发电机的数量在0~2个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其特征是:在太阳能外墙集热器与室外地平面之间设有第二通风孔(44),在第二通风孔(44)前端串设有地下太阳能集热器(13),地下太阳能集热器(13)由设在地面上的地面保温层(40)、地面保温层(40)上的第二光热转换层(46)、第二光热转换层(46)上的第二透光层(51)以及周边密封边所组成的腔体组成,在地下太阳能集热器(13)前端设有第一通风孔(14),在第一通风孔(14)上安装有第六阀门或塞子(58),地下太阳能集热器(13)能根据场地的大小进行串并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其特征是:在向外突出的第三保温层(45)、室外地面保温层(40)和朝阳围墙(35)外保温层(36)所组成的空间内堆积有固定形状的前墙储热体(12)。
引用专利CN101016878A;CN202125405U;CN203742098U;CN2620838Y;JP1998159201A;WO2012165032A1
被引用专利数量0
简单法律状态有效
文献类型专利
条目标识符https://ir.lut.edu.cn/handle/2XXMBERH/109579
专题兰州理工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克振.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热气流发电通风与供热系统[P]. 2015-12-30.
条目包含的文件 下载所有文件
文件名称/大小 文献类型 版本类型 开放类型 使用许可
CN103835447B.PDF(1722KB)专利 开放获取CC BY-NC-SA浏览 下载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克振]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克振]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克振]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文件名: CN103835447B.PDF
格式: Adobe PDF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