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汉画像石上的武术活动研究
王雪1; 林春1; 李成2
2022-10-29
会议名称2022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
页码2
会议日期2022-10-29
会议地点中国上海
摘要汉画像石是一部历史的画卷,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不但是研究汉代体育历史的一面镜子,而且在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承上启下开创了我国身体文化和身体美学的先河。审视体育汉画像的传承与转型,既可用以阐述汉代体育的渊源,也可展示体育的未来,更可以補充文献不足。汉画像石以图像形式,形象生动准确地反映了汉代的体育,为我们从一个形象直观的角度了解汉代体育,提供了不同于文字记载的资料。皖北地区是安徽北部的简称,是我国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从皖北地区现存的汉画像石上的武术内容,可以发现汉代的武术活动,已经出现了单人、双人持剑对搏、多人持械搏杀等形式。武术的基本步型有弓步、跪步等,所使用的兵器有刀、剑、钩镶等。研究目的:以皖北地区画像石为研究基点,对武术形态图像进行考释,以展现汉代武术形象特点;结合文献中对武术的记载,探究皖北地区汉代武术的产生与发展。研究方法:运用中国知网(CNKI),依次输入"汉画像石"、"武术"、"皖北地区"进行检索,将检索出的学术期刊进行梳理与分类,结合《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进行研究,为皖北地区汉画像石上的武术图像的解读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考察对皖北地区汉画像石进行观摩,为能够全面且真实的反映出汉画像石上武术形象做研究准备;以走访调查的方式运用访谈法对博物馆研究院和地方相关研究学者进行交流,为深入研究皖北地区汉时的武术产生与演变提供方向指导;结合皖北地区汉画像石上所刻绘的武术内容运用图像分析法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阐述;运用二重证据法对皖北地区汉画像石上所刻绘的武术形象与文献书籍中所记载的汉代武术进行结合考释,对图像分析处理的过程中结合图像意境、活动内容的形象和文献记载,综合的进行讨论。研究内容:有关击剑的汉画像石,如现藏于宿州市博物馆击剑画像石,该石出土于宿州市诸兰镇金山孜,长136厘米、高44厘米,画面上部残缺,下部左侧为两女子持械格斗场面,左一人一手持钩一手持剑向上扬起,弓步向前,左二人也为弓步,一手持剑,俯身低头向前刺剑,两人身手矫健、挥钩舞剑。右二、三人从亮掌和步伐和身体姿态来看,右面第三人做并步托掌动作,右面第二人做虚步前后分掌动作。另外,在淮北市杜集区出土的汉代抱鼓石祠堂侧壁上也有一幅击剑画像,该石长97厘米、高121厘米,画面上部为击剑图像,左侧一人弓步向前,一手持剑向上扬起,另一手持盾向前格挡,右一人一手持剑,另一手似为亮掌向上,弓步刺向对方;有关演武的汉画像石形象,如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东汉建宁四年演武画像石(残缺),该石1956年出土于宿州市诸兰镇墓山孜,长68厘米、高74厘米,第二格为演武,画面有男女五人,左第一人,一手持环首刀,下佩刀绳,扬身跪步向前。左二人一手持钩,一手持镶,向上扬起,弓步向前做格挡状。左三、四人双手持棍,一呈弓步,一呈虚步向左侧击打;有关格斗的画像石,如1991年宿州市诸兰镇宝光寺出土的东汉熹平三年格斗画像石,该石长98厘米、高92厘米,画面第三格,有一车马出行,车前两女子,一人持剑,一人持钩阻挡搏杀来犯者,车后有持戟男女护卫。另外,在萧县、亳州、淮北收藏众多持刀、持盾、持戟的武士形象。研究结论:自秦末陈胜吴广大泽起义,到楚汉垓下之战,期间发展在皖北地区战争众多,为适应战争的需要,使军事武艺在皖北地区广泛流传;汉代"兵民合一"的政策下,社会上形成了尚武习武之风,武术竞技活动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武术技巧也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如《汉书》中收录的"兵技巧"类就有13家,共195篇;从皖北地区汉画像上所刻绘的大量女子练武形象,展示出汉代女子通过习武,追求男女平等、自身权利等方面无畏世俗的品质。
URL查看原文
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号K234;G852
会议类型中国会议
文献类型会议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s://ir.lut.edu.cn/handle/2XXMBERH/163104
专题体育教学研究部
作者单位1.兰州理工大学;
2.庆一大学
第一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王雪,林春,李成. 皖北地区汉画像石上的武术活动研究[C],2022:2.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雪]的文章
[林春]的文章
[李成]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雪]的文章
[林春]的文章
[李成]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王雪]的文章
[林春]的文章
[李成]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